电磁制动器在长期使用中,受摩擦损耗、环境因素、安装维护等影响,可能出现多种故障。

以下是常见故障类型、原因及排查方向:
一、制动失效(无法制动或制动效果差)
这是最危险的故障,直接影响设备安全,常见原因包括:
电磁线圈故障
线圈烧毁或短路:因过载、电压不稳、绝缘老化导致,表现为通电后无电磁力,制动片无法分离(常闭型)或无法贴合(常开型)。
线圈接线松动或接触不良:通电时电磁力不足,无法完全吸合衔铁,制动片贴合不紧密。
摩擦片问题
过度磨损:长期使用后摩擦片厚度不足,摩擦力下降,制动扭矩降低。
油污污染:摩擦片接触油污(如设备漏油),导致摩擦系数骤降,制动打滑。
摩擦片脱落或开裂:安装不牢固或材质老化,失去制动能力。
弹簧失效
常闭型制动器的复位弹簧疲劳、断裂,断电后无法推动制动片贴合制动轮,导致制动失效。
制动间隙过大
长期磨损使制动片与制动轮之间的间隙超过标准值,即使制动片完全贴合,摩擦力也不足。
二、制动释放不良(无法解除制动)
设备启动时制动器未分离,导致电机过载、部件磨损,原因包括:
电磁力不足
供电电压过低:线圈产生的电磁力无法克服弹簧力,衔铁无法吸合。
线圈部分短路:电磁力减弱,吸合力不足,衔铁卡滞。
机械卡滞
衔铁与铁芯之间有异物(如灰尘、金属碎屑),或因锈蚀、变形导致运动受阻,无法吸合。
制动片与制动轮之间卡入杂质,导致无法分离。
弹簧过紧
弹簧弹力过大(或调整不当),电磁力无法完全克服,衔铁无法吸合。
三、制动异响
制动过程中出现刺耳噪音或撞击声,可能影响设备寿命并提示潜在故障:
摩擦异响
摩擦片磨损不均、表面硬化或有裂纹,与制动轮接触时产生高频噪音。
制动轮表面粗糙、有划痕或变形,摩擦时出现 “尖叫”。
机械撞击声
衔铁吸合时与铁芯间隙过大,或复位弹簧松动,导致撞击声。
制动轮与轴连接松动,制动时产生径向晃动,引发部件碰撞。
四、过热故障
制动器温度异常升高(超过设计耐受温度,通常>150℃),可能导致线圈烧毁、摩擦片失效:
制动频繁或持续制动
超出工作制范围(如短时工作制制动器被用于连续制动),摩擦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散发。
散热不良
安装环境通风差,或制动器表面积灰、油污覆盖,影响散热。
制动间隙过小
未完全释放时,制动片与制动轮仍有轻微接触,持续摩擦生热。
五、制动力矩不稳定
制动效果忽强忽弱,影响设备运行精度,原因包括:
摩擦片磨损不均
制动片与制动轮接触面积不一致,导致摩擦力波动。
电压波动
供电电压不稳定,电磁力忽大忽小,影响制动片贴合力度。
制动轮偏心
制动轮安装时与轴不同心,旋转时与制动片的接触间隙周期性变化,力矩不稳定。
六、线圈过热烧毁
线圈是电磁制动器的核心部件,烧毁会直接导致功能失效:
电气原因
电压过高(超过额定电压 10% 以上),线圈电流过大;或长期过电压运行,绝缘层老化击穿。
线圈接地故障:绝缘层破损,线圈与外壳短路,引发过流烧毁。
散热不良
线圈周围环境温度过高,或通风不畅,热量无法散发,导致温度累积超过耐受值。
故障排查与预防建议
定期检查:
清理摩擦片和制动轮表面油污、杂质,测量磨损量,及时更换过度磨损的部件。
检查线圈电压、电阻,确保无短路、断路;紧固接线端子,防止接触不良。
调整制动间隙至标准范围(通常 0.1-0.3mm,参考设备手册)。
环境防护:
避免在粉尘多、潮湿、腐蚀性环境中使用,必要时加装防护罩。
高温环境下需选用耐高温型号(如 150℃以上),并加强通风散热。
规范使用:
避免超出额定制动扭矩或工作制范围使用,防止过载过热。
定期对活动部件(如衔铁、弹簧)润滑(选用无腐蚀性润滑剂),减少卡滞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