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磁制动器的核心结构直接决定其制动性能和可靠性,不同类型(如摩擦式、磁粉式、涡流式)的结构略有差异,但核心组件可归纳为以下几类,共同协作实现制动功能:

一、励磁线圈(电磁力产生部件)
作用:通入直流电后产生磁场,是制动的 “动力源”,通过电磁力驱动摩擦副结合或磁粉磁化。
关键参数:线圈的匝数、线径、电阻值决定电磁力大小(匝数越多、线径越粗,电磁力越强),需匹配额定电压(通常为直流 24V、90V、110V 等)。
材料与设计:采用漆包铜线绕制,外层包裹绝缘材料(如环氧树脂),需耐高温(避免长时间通电过热烧毁),且需与壳体绝缘(防止漏电)。
二、摩擦副(制动力产生核心)
摩擦副是产生摩擦力矩的关键,直接影响制动效果,不同类型的制动器结构不同:
摩擦式制动器:由衔铁(动摩擦面) 和制动盘 / 制动轮(静摩擦面或随动摩擦面) 组成,两者接触时通过摩擦力阻碍转动。
磁粉制动器:摩擦副为转子和定子,中间填充磁粉,通电后磁粉形成 “磁粉链” 传递力矩,相当于 “柔性摩擦副”。
材料要求:需具备高耐磨性(如铸铁、粉末冶金)、耐高温(避免摩擦生热导致失效)、低噪声(部分场景需树脂基复合材料)。
三、复位弹簧(分离驱动部件)
作用:在断电时提供弹力,推动摩擦副分离(解除制动),确保制动状态的 “可控性”。
设计要点:弹簧的刚度和预紧力需精准匹配 —— 弹力过小会导致分离缓慢,过大则会增加线圈的电磁力负载(需更强磁场才能克服弹簧力实现制动)。
常见类型:圆柱螺旋弹簧、碟形弹簧(适用于空间紧凑场景),需定期检查是否疲劳变形(弹力衰减会影响分离效果)。
四、导向与支撑部件
轴承 / 轴套:支撑制动盘、转子等转动部件,确保其与衔铁的同轴度(偏差过大会导致制动偏磨、噪声增大),通常采用深沟球轴承或滑动轴套。
导向销 / 花键:限制衔铁的运动方向(仅轴向移动,无径向偏移),保证摩擦副均匀接触,避免局部磨损。
五、壳体与防护部件
壳体:固定线圈、定子等静止部件,同时起到散热作用(部分壳体设计散热鳍片,加速热量散发)。
密封件:对于湿式制动器或粉尘环境应用,需通过密封圈(如 O 型圈)防止油液泄漏或粉尘侵入摩擦面(影响制动效率)。